年青律师在选择律所时如何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怎样选择律所才能拥有较高的发展起点?
贵州律师事务所和你一起分享青年律师选择律所品牌和发展前景、选择团队、选择业务方向、选择机会的方法,让你在律所选择上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选择品牌与团队
先亮观点:加盟大所的出错率会低,起步高,下一步也好步步高。
律师事务所,外行看名,内行看实,跟的团队(或说跟的合伙人)远比加盟的律所名头要重要的多,这是真理,如果说律所名头是“华”,则合伙人和团队则是“实”。
但是问题在于,由于信息极为不对称,如果没有对这个合伙人非常熟悉的朋友给你提供参考意见。
对于一个很可能是职场新人初出茅庐的你来说,很难通过入职面试及包括决定期在内的很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合伙人和你的匹配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能加盟一个大所(所谓的“大”是指业内名声及硬实力,而非单纯规模“大”这种虚胖),那么你碰到一个高水平合伙人的概率会大一些(去小所并不是一定不好,但大所对合伙人入门的门槛本身就是帮你做了一道Boss资质审查);
如果他也拥有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团队,那么他可能在团队管理及业务水平上也不会太差(不然大所成本这么高,他很难立足);
如果他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那么他很可能对徒弟也不错,真心教徒弟,不藏着掖着,团队氛围好,人家才都愿意跟老板干。
选择业务方向
诉讼与非诉的方向适合不同类型的律师。
诉讼强调对抗,对法律基本功的考验要求深,行业天花板也高,也就是说诉讼从入门到最高水平的提升空间很大,对人的技能要求也会更复杂。
非诉要求了解行业知识和商业逻辑,运用各种手段为防范商业活动的风险、达到商业目的,工作难度差异不会太大,但是强度有时会很大,审核的严谨度也要更高。
我最近聊了不少法学院毕业生,问到他们想从事的业务时,很多人给我的回答是:“我想做非诉业务”。
开始我觉得不明觉厉,后来猜到个中原因,可能是北京的不错的法学院毕业生很多能去不错的大所。
大所业务以非诉业务为主,一个同学看到周围好几个同学都在做非诉,于是也就人云亦云非诉了。
我觉得这种观点大不能有。
律师的基本功还是诉讼,虽然非诉的一些活儿听起来很炫,标的很大,但要体会民法、合同法、公司法每一个法条别后的玄妙,还是要通过诉讼/仲裁中的对抗来深挖出来。
干活没人逼你,业务没有对抗,活干的质量总归不会太高。
诉讼和非诉业务相辅相成,做了非诉业务能够了解行业背景,了解商业逻辑,带着非诉经验做相关诉讼,案子就不光是在做法律,还有商业概念,案子会做的更生动有说服力。
而诉讼业务能够找出非诉合同中的漏洞,带着诉讼经验回到非诉业务又能进一步提高非诉业务技能,在商业交易中更好的保护客户,给对手挖好坑。
因此,诉讼非诉最好都能做一些。
再者,就是律师业务究竟该做精还是做广的问题。
个人见解是,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一定不要把自己桎梏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一定要多尝试新领域的业务,对法律工作有一个尽可能广泛的了解。
通过不断的了解究竟什么是法律服务,律师干的到底是什么活,慢慢的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业务领域,把这个领域做深做强。
就收入而言,万金油的业务因为谁都会做,竞争性强,因此收不上价格,可以日常做一做来补充现金流,维系客户关系憋大活儿。
而专业性强的,即你做精的业务,行业中能与你竞争的律师不会太多,你的议价能力自然就高了,这是挣钱的主要来源。
贵州律师事务所选择给你的机会
律师行业流动性比较大,你还要考虑第一份工作对第二份工作及未来的影响。
作为合伙人,我招人时也希望候选人之前在大所工作,这样起码我知道,受过大所正规训练,这个候选人的基本功不会差到哪去,这是大所工作背景的优势。
小所的工作背景我就没那么确信了,需要检视之前受到的训练是否充分可靠。
进深一步说,之所以一些中小规模“精品所”以高工资招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用高工资去弥补律所后起导致的候选人对于这个平台是否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
总之,找到合适的律所,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和团队,在初期别怕吃苦多接触各类业务,不给自己事先画一个框框,对于一个法学院毕业生的成长都有很多益处。同时,选大所的风险可能比选小所的风险小一些。